课代表趴在桌上让我诵:激发学生自信心的小故事
课代表趴在桌上让我诵:激发学生自信心的小故事
课堂上,教室里弥漫着紧张的学习氛围。语文老师,一位经验丰富的教育者,正带领着五年级学生进行古诗文诵读练习。小明,一个平时沉默寡言、不太自信的孩子,今天却显得格外拘谨。他低着头,目光躲闪,似乎在回避老师的目光。
老师走到小明身边,轻轻地拍了拍他的桌子。小明吓了一跳,抬起头,眼神中充满了不安。老师并没有批评他,而是温柔地问道:“小明,你今天读得怎么样?”
小明支支吾吾地说:“我…我读得不好。”
老师并没有直接否定他,而是用鼓励的语气说道:“没关系,每个人都有进步的空间。今天,我们一起尝试一下,把这首诗读得更加流畅。”
老师轻轻地趴在桌子上,用一种平静而亲切的语气,引导着小明开始朗读。老师的举动,出乎意料地让小明感到放松。他仿佛被一种无形的能量包裹着,内心不再那么紧张。
老师没有打断他,而是耐心地引导他调整语调,并适时地给予鼓励。小明原本磕磕绊绊的朗读,逐渐变得流畅起来。他清晰地吐出每一个字,每一个音节都饱含着自信。他发现,朗读古诗,其实并不难。
当小明读完最后一句时,教室里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。老师微笑着点了点头,夸赞道:“小明,你的朗读进步很大,声音也更加自信了!你用心体会了诗句,读出了诗中的意境。”
小明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。他感到无比的轻松和快乐,自信心也悄然滋长。从那以后,小明变得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,他的学习成绩也显著提高。
这并非偶然。老师的举动,看似简单,实则蕴含着深刻的教育理念。她没有直接否定小明,而是用温柔的引导和鼓励,帮助他建立自信。她以身作则,用行动诠释了教育的真谛:尊重学生,激发学生的潜能,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学习中找到快乐和自信。
这堂课上,不仅仅是小明受益,其他学生也受到了感染。他们看到老师如此关心每一个学生,都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。课堂氛围也变得更加轻松愉悦,教学效果也因此得到了提升。
这个小故事,也告诉我们,在教育的道路上,老师的耐心和鼓励,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。它能点燃学生心中的自信之火,照亮他们前进的道路。